室內空品是隱形健康殺手 中山大學領航校園守護行動
【高雄訊】從教室到圖書館,呼吸的不是空氣,而是健康警報?大多數人每天有近8至9成的時間處於室內環境,但根據研究,全球每年約有700萬人因空氣汙染而過早死亡,而其中的「室內汙染」造成的死亡案例,甚至比戶外汙染還要多,更有超過九成的呼吸道病毒傳染病發生在室內。為了讓社會正視「看不見卻影響深遠」的室內空品議題,國立中山大學氣膠科學研究中心、環境工程研究所,攜手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共同主辦「第七屆空品週」南區場──「K-12學校及教育場域室內空氣品質改善論壇」,邀請產、官、學、研與NGO代表齊聚一堂,從校園出發,描繪改善室內空品的藍圖。
「我們以為躲進屋子裡比較安全,卻忽略了真正的風險。」中山大學氣膠中心主任王家蓁表示,因空氣傳播導致的呼吸道病毒傳染病超過九成發生於室內,顯示改善室內空品對守護健康的迫切性。她指出,空汙可能影響發育中學童的智力發展、學習認知能力、注意力、記憶力,及情緒管理能力。常導致校園大規模群聚感染的流感可經由空氣傳播,諾羅病毒等腸胃道病毒也可能因嘔吐或排泄物氣膠化而經空氣傳播,相關單位應加強防範。
中山大學環境工程研究所特聘教授袁中新分享研究成果。他分析超過60所K-12校園的教室、辦公室及圖書館空品特性,並結合其過去擔任地方環保局長期間校園室內空氣品質治理的在地推動經驗,提出校園室內空品改善方法。
國立成功大學建築系教授江哲銘則以「室內空品政策的未來與ESG」為題,介紹會呼吸的綠建築與永續校園的重要性,涵蓋綠建材源頭管制、健康通風設計到以人本健康為核心的建築科學。高雄市文府國小教師團隊謝瓊儀、林佩玟、陳慧如分享實務經驗,透過帶領學童擔任空品小志工與設計實驗,培養學童探究空品學習路徑的認識與能力。嘉南藥理大學室內空氣品質研究服務中心主任蔡瀛逸則從《室內空氣品質法》推動歷程切入,說明政府在治理室內空品的角色與挑戰,並舉校園導入新風換氣系統改善室內通風的具體實例。
台灣室內環境品質管理協會榮譽理事長鄭仁雄期許論壇能匯聚產、官、學、研及社會各界力量,共同關心並推動室內空品政策,確保公共健康,並建立相關產業生態鏈,創造共贏局面。教育部主任秘書林伯樵致詞時感謝中山大學氣膠中心長期推動氣膠特色研究、推動空品科普教育,並與國際接軌守護空品的努力。環境部專門委員謝仁碩則分享近期與教育部跨部會合作建構「兒少校園空品防護網」的最新進展。中山大學附設幼兒園約60名學童,也在論壇中獻唱〈寶島曼波〉,象徵下一代對清淨校園環境的期盼。

(圖由國立中山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