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成國小串聯原民智慧與永續精神:跨域工藝課開啟實作美學新篇章

0

【高雄訊】南成國小高年級教師團隊成功將部定課程與原民智慧、與工藝研究中心的工藝入校教案發展計畫進行課程與美學的深度結合,以原民植物認識和傳統編織工藝為核心,發展出創新的跨領域教案,為學生開啟一扇認識在地文化、實踐永續精神的大門。

這項計畫在工藝研究發展中心的支持下展開,共編寫了多項工藝體驗教案。首場「果實編織」體驗已於六月底圓滿落幕。在專業工藝師的引導下,學生們運用巧手,將常見的果實巧妙編織成獨具風格的藝術品。每個編織步驟都蘊含著原住民族的自然智慧與生活哲學,不僅提升了學生的手眼協調能力,更在動手實作中培養了專注力與美感素養。

為了深化學習廣度,學校同時結合閱讀推廣活動,精選山林保育書籍,搭配生動有趣的桌遊,引導學生思考人類與大自然的共生關係,進一步體會資源永續的價值。 緊接著,第二次工藝體驗於 9月26日 熱鬧登場,內容為「麻繩編織網袋」。這項課程強調生活實用性,學生們不僅學習了網袋的編織技法,更巧妙地將先前課程所學的收繩用的祕魯結,以及之前美感計畫中製作的琉璃珠,應用在作品的裝飾與實用收尾上。這不僅是一次工藝體驗,更是驗證學生跨領域整合學習能力的最佳展現。體驗課程之前讓學生先進行海洋廢棄物主題的閱讀,將議題融入在課程中。並在體驗課程結束後進行海洋桌遊,增加學習趣味性,也讓學生在潛移默化中領略保護環境概念。

整個工藝教案的發展是從二月的教育部美感計畫起頭,以原民編織工藝為基礎,發展出「琉璃珠製作」的工藝體驗。透過這項課程,學生認識了琉璃珠在原民文化中的重要性與象徵意義,並親手體驗其製作過程,從中學習材質特性與美感表現。這三項深度融入原民文化的工藝體驗,讓學生在動手做的過程中,切身感受傳統工藝的溫度與力量。

南成國小校長張慶鴻表示:「真心感謝老師為孩子們規劃體驗原民工藝課程的學習感到驕傲!這已不僅是單純的美感素養課程,而是一場深具藝文素養與永續精神的教育之旅。課程的設計巧妙地將自然中的果實、生活中的麻繩、海灘上的廢玻璃「變廢成寶」,賦予它們新生命,使之成為具有實用與美學價值的文創藝術品。 也正如同原住民族的自然哲學,教導孩子在「做中學」的過程裡,不僅精進手眼協調、培養專注力,更重要的是體會到資源永續的價值,以及人與大自然共生共榮的智慧。

透過將海洋廢棄物議題融入麻繩網袋的製作,我們也鼓勵學生跨領域整合學習,用雙手承載文化溫度與環保力量,真正實踐素養教育的精神!」 南成國小教師團隊期許未來持續推動工藝教案計畫,推出更多元、更豐富的工藝體驗課程,引導學生從在地文化出發,學習取材生活、尊重資源,真正落實創意與永續並行的課程精神。

(圖由高雄市政府教育局提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