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大學啟動「鹽水區再生計畫」助力農村文化與藝術扎根
【台南訊】為促進農村文化復興與地方創生,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馬薇茜副教授團隊,成功獲得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及成大人文創新及社會落實計畫補助,於114年10月4至5日正式啟動「鹽水區再生計畫:以產學共創促進農村文化與教育發展」。該計畫以臺南市鹽水區至頭港為實踐場域,結合學術資源與社區力量,在透過藝術與教育的介入,活化農村文化資產,並建立永續發展模式。
此次計畫將依循「盤點-轉譯-活化」之核心路徑,由成大藝術研究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馬薇茜副教授帶領成大藝研所及戲劇碩學生結合國立臺灣戲曲學院師生共同進行藝術實踐,過程中團隊透過青銀共創與社區協作藝術活動,建立一套「由下而上」的藝文加值模式。
鹽水區至頭港地區擁有豐富的農業地景與深厚的文化底蘊,如九天風火院、坔頭港俊天宮等歷史場域。然而,隨著農村人口老化、青壯世代外流及鄉村推力加大,地方文化與社區活力正面臨嚴峻挑戰。為此,國立成功大學藝術研究所提出「記憶共生,故事再生」作為計畫核心,其研究團隊結合生物醫學工程學系杜翌群教授及企業管理學系黃振皓助理教授以「藝文創生,記憶共生,故事再生,宜居而生」為核心,推動「由下而上」與「青銀共創」以藝術生活化共創數位虛實空間文化與教育發展的在地實踐模式。希望透過學界的創新思維與社區的在地智慧,以藝文共創形式,引導學生深入鄉里,與居民共同挖掘、詮釋並轉化地方故事,解決文化資產未被充分轉譯的困境。
10月4及5日起將規劃一系列地方創生講座與藝文工作坊及地方走讀行旅,結合「田野實務」、「肢體創意」與「社區活化」及三大主軸,邀請成大與戲曲學院師生以表演藝術及地方行旅走讀的脈絡,導入永續發展目標(SDGs)實作及演繹方式進行,並結合坔頭港里民辦公室及國小與社區居民,推動青銀共學共遊,藉由藝文活動促進跨世代對話與知識藝文共享與共賞。 「鹽水區再生計畫」不僅是藝術與學術的跨界實踐,更是地方與大學共創未來的具體行動,透過農業部農村發展及水土保持署計畫與社區合作共同參與,成功大學期盼能為鹽水區注入新的文化動能,讓傳統與創新並存,農村與青年共榮,共同寫下屬於鹽水的新篇章。

(圖由國立成功大學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