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術.科技.永續:成大模組化課程 邁向國際舞台獲MUSE銀獎

0

【台南訊】在全球氣候變遷與永續發展議題日益受到關注的當下,國立成功大學以一場跨領域的教學實踐,展現了高等教育如何結合藝術、科技與永續理念,開創教育新典範。今年暑期,成大開設「為永續而生的藝術:探索SDGs邁向淨零碳排之路」模組化課程,不僅打破學科疆界,更將課程成果推向國際舞台,榮獲2024年美國MUSE Creative Awards銀獎,成為臺灣文創教育與國際接軌的重要里程碑。

    成大114學年度第一學期暑期模組化開設,在成大光復校區歷史文物館,期間從7月8日至11日舉辦。課程打破傳統「藝術單一媒材」與「科技實作」的框架,將藝術創作、表演藝術、生物多樣性觀察、數位科技(如 AI 生成技術)與淨零碳排議題整合為一體。

   該課程由由成大材料科學及工程學系蘇彥勳教授、資源工程學系陳偉聖副教授,以及藝術研究所暨戲劇碩士學位學程馬薇茜副教授共同策劃,並邀請國立臺灣戲曲學院、龍華科技大學等業界師資共同參與,結合藝術創作、表演藝術、生物多樣性觀察、數位科技與淨零碳排議題,打造出一個多元共融的學習場域。

成大材料系蘇彥勳教授指出,課程不僅關注材料的再利用,更強調「轉化材質」與「科技對話」的能力。透過生物多樣性與材料科學的結合,學生學習如何將植物色素、工業廢料轉化為色料與創作媒材,進一步與AI生成技術互動,創造出兼具視覺張力與環境反思的作品。

  成大藝研所暨戲劇碩馬薇茜副教授表示:此次課程成果帶領學生運用資源工程學系陳偉聖副教授的爐渣、廢金屬作為藝術創作媒材,再結合AI生成圖像,融入藝術設計呈現藝術視覺張力與環境議題交融的作品。透過「回收‧再製‧創作」三步驟,在實作中內化循環經濟與共生思維。

  成功大學透過此類模組化課程,將校園轉化為「科技-藝文-永續」共振的實驗場域,讓學生在學習過程中不僅掌握專業知識,更培養面對全球議題的視野與行動力,此次榮獲美國 MUSE Design Award謬思設計銀獎的「Strategic Program – CSR Program」之肯定,不僅是對課程設計與學生創意的肯定,更是對臺灣高等教育推動永續發展的認可。

(圖由國立成功大學提供)

發佈留言

發佈留言必須填寫的電子郵件地址不會公開。 必填欄位標示為 *